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教工之家”建设初探

来源:工会 阅读:1412 时间:2011-04-01 栏目:学习研究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教工之家”建设初探

天津理工大学     赵侠  肖文华

内容提要:高校“教工之家”建设的意义和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对高校“教工之家”的涵义与特征、高校“教工之家”的主要功能等作了初步剖析。并针对当前高校“教工之家”建设的现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与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工之家、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教工之家”的涵义与特征

近年来,“教工之家”建设作为高校工会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并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高校获得了快速发展,赢得了广泛关注和支持。那么,何谓“教工之家”?高校“教工之家”都有哪些基本的涵义和特征呢?

当我们探讨何谓教工之家”时,首先要了解“家”之含义。家最基本的涵义很简单,《辞海》上讲:家即“家庭、家乡”。(1)而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2)家庭的基本要素大致包括房屋财产、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活动和家庭文化等。

显然,高校“教工之家的“家”与《辞海》上所界定的“家庭”较为接近,但它又超出了《辞海》上所界定的“家”的原意。高校“教工之家”既具备了一些“家”的属性,又有对“家”的超越。这种相似性和超越性表现在:

1高校“教工之家”的房屋财产

社会学意义之“家”不论贫富,一定要有房子和财产。目前各高校无论财力大小,都十分重视“教工之家”的硬件建设,每个学校的“教工之家”都有基本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馆,许多高校“教工之家”的硬件设施相当完备。这些硬件是“教工之家”运行和活动的物质保障,它影响和制约着“教工之家”活动的规模乃至质量。

2、高校“教工之家”的家庭成员

社会学意义上的“家”之成员主要由有姻缘和血缘关系联结的夫妻、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成员间定有长幼和辈分之分。在高校“教工之家 里,淡化了成员的社会角色,无论年轻年长、职级职称高低,都要象亲人般相处。成员间关系的最大特点是亲情般的平等、关心与尊重。

3、高校“教工之家”的规则和制度

社会学意义上之“家”都有或明或潜在的家训家规。而为了保证“教工之家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健康有序,也要制定和执行相关制度和规则等,这些属于刚性的指导,具有导向和规约作用。

4、高校“教工之家”的活动

一个家庭定有其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或聚会。而在拥有几百、几千教职工的高校 教工之家 里,其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得多。“教工之家”的活动按内容大致可分为民主政治型、专业发展型、健身保健型、美化生活型和休闲娱乐型等。在实践中,各校“教工之家”摸索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活动形式。丰富性和多元化是“教工之家”活动的突出特点。

5、高校“教工之家”的精神

一个家庭的精神蕴含在家庭文化中,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长期积淀的结果。主要包括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家庭心理等。高校“教工之家”的精神深深打上了校园文化的烙印,是“教工之家”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教工之家 的发展方向和兴衰。它通过家庭氛围的营造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温馨的形式传递和渗透着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观念,弥散在“教工之家”的各个层面,从深层次影响教职工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情感和行为,也影响着“教工之家”的氛围和样貌。导向性、温馨性、渗透性和支持性是高校“教工之家”精神的主要特征。(4

二、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教工之家”的主要功能

高校“教工之家”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人文关怀是其基本功能。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的关注等”。(5高校教工之家”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既要给教职工带来社会学意义上“家”的感觉,又要给予他们百姓之“家”所不能给予的、更加理性、更加全面、更加深厚、更有助于教职工成长、发展和幸福的关爱、帮助与支持。

1、为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搭建平台

运动少、交往少、伏案多、熬夜多是许多高校教职工生活方式的特点。这一方面使许多人的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人的心理出现问题或困扰,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紧张、焦虑、抑郁、职业倦怠、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疲劳等。“教工之家”可以在提高教职工身心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优势。一方面通过各种文娱活动、旅游、参观考察等,增强教职工的体质和身体免疫力;另一方面,让教职工暂时离开讲台、书桌和办公室,在竞技、运动和娱乐中释放压力,愉悦身心,提高教职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免疫力。

2、为促进教职工人际关系的和谐创造条件

高校教职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方式和交际方式都有其特殊性。从同事间的关系看,由于教师不坐班、相互间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同一所高校有些教职工间互不相识。由于资源有限,人们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薪级和岗级确定中难免发生利益冲突,产生一些误会或猜疑。一些人、尤其一些青年教师的交际能力较弱,甚至少数人存有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教工之家”可以发挥优势,为增进教职工的交往和了解提供机会。可以让教职工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增进了解和友谊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通过促进工作与休闲的平衡,促进教职工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双休日的出现和节假日的不断增多,休闲已从发达国家人的专利变为中国百姓的权利,但高校许多教职工并没有用好这个权力。主要表现在重工作轻休闲,重教学科研、轻运动娱乐,或把埋头大睡、看电视、上网聊天等当成主要的休闲方式,甚至偶有“恶闲”事件被披露。“教工之家”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竞赛等,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了解雅闲、俗闲和恶闲的区别,帮助教职工掌握更多的休闲技能,为雅闲的增多提供条件。让更多的人在人生的另一半——休闲中得到发展与快乐

4、“教工之家”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通过向教职工提供实际的帮助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如:对家庭困难教工的的直接经济援助和捐款,对教职工子女的入托、入学予以帮助,为单身教工举办鹊桥会,形式多样的关爱专家服务人才活动,以及对教职工基本权益的维护等。

三、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教工之家”建设的思路与展望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教工之家建设强化了高校工会工作的人本功能,拉近了工会组织与教职工的情感距离,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会工作宗旨,送去了学校党政对教职工的关心关爱,不同程度地满足了教职工的多层次需要,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工会工作、学校建设和广大教职工成长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人本价值。但作为一个实践性课题,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教工之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实践。根据当前的实际,今后高校“教工之家”建设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工之家”建设中各要素间的平衡和对精神家园的重点建设

   教工之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中要避免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重活动轻制度的现象,实现各要素间的相互支撑和均衡发展。如;硬件建设既要重视资金的投入,更要按照环境心理学的要求,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与管理,兼顾功能性、舒适性、温馨性等,建设绿色之家和温馨之家。再如: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同时,既要发挥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又要发挥其约束作用,避免随意性和失序;要特别重视教工之家”精神内涵的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将健康向上、团结进取、高雅文明、富有人文精神和校园特色的校园精神弥散、渗透在教工之家的各个空间和层面,为教职工构建美丽的精神家园。

2、活动的层次性、结构性、地域性与开放性

层次性是指:“教工之家”一方面要兼顾不同群体的特点,包括年龄差异、职称差异、性格差异和兴趣爱好差异等,尤其要重视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面向不同群体、精英与大众、关爱专家与对弱势群体的扶助、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教工之家”与“教工小家”等的关系。结构性是指:“教工之家”要满足教职工不同的需要层次,既要满足生活的、归属的、友谊与爱的需要,更要满足其精神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工之家”建设要兼顾民主政治型、专业发展型、健身保健型、美化生活型和休闲娱乐型等,避免将“教工之家”等同于健身房和俱乐部等低俗化倾向,为全体教职工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提供平台。地域性是指:“教工之家”建设要考虑地区与学校的差异,突出学校特色,不搞盲目攀比。开放性是指:“教工之家”不是封闭的,其建设是历史的和永无止境的,要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吸收来自理念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源源不断地为“教工之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向教职工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与专业援助

目前在中国大陆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而对教职工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鲜有报道。笔者以为,作为以促进教职工心理成长、人格完善和终身幸福为主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教工之家”活动的重点之一。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教职工心理素质之必须、作为一种非功利的、充满着浓厚人文关怀的事业,是不能被排除在以人文关怀为基本特征的“教工之家”之外的。在当前的条件下,可以分步骤、分阶段地予以实施。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按年度进行教职工心理健康普测,如SCL90等;建立心理档案并对分值高的人进行约谈;利用讲座、周末学校进行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教职工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开展恋爱、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增强教职工驾驭爱情与婚姻的智慧与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训练,帮助教职工不断超越自我,增加心理弹性,获得心理的成熟与人生的幸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结合。

4、加强“教工之家”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

目前“教工之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在认识和实践层面予以升华和完善。一方面全总、省、市级教育工会可以组织专家和专兼职工会干部,以科研立项、调研课题申报、召开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从更多的视角和更深的层面上对“教工之家”进行理论探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验收、观摩、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实现各高校间的互相借鉴和启发。让“教工之家”在理论研究——实践完善——再理论研究——再实践完善的互动和演进中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辞海》,197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022页,

    2)《辞海》,197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023页,

3)寿韬:高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及特征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月,第35卷第5期,

4)史文利等:校园文化的体系架构及和谐校园建设,《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9期,

5)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

作者简介:

侠:天津理工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教授、硕士生导师。

肖文华:天津理工大学工会干部。